粑粑叫饵块介绍
饵块则专门称谓用米饭舂制而成的食物,《说文解字》的解释:饵,粉饼也。饵之言坚若玉珥也。在制作时先将稻米蒸熟,再舂捣加工,以保持稻米原有的筋芡,做出的食品即饵。
粑粑叫饵块食品介绍
云南的筒状、卷状饵块属\"年货\"。云南人过年,不能没有饵块,春节做饵块、吃饵块及互送饵块是古老的民间习俗。饵块是昆明官渡的好,尤以官渡子间人舂的包饵块最佳。用纯好洁净的宝象河水与饱满晶亮的官渡大米做成的饵块洁白细腻,筋骨好,又软又糯。\"瞥见子间兜裙屐,上市传呼饵块来\"。
饵块的酱,昆明人最爱吃的酱是芝麻花生酱,这种酱香甜可口。G还有芝麻花生酱,还有甜酱、辣酱,甚至云南豆腐乳也做了饵块酱,还有甜酱、辣酱,甚至云南豆腐也做了饵块酱。由\"鸡丝炒饵丝\"发展成了卤饵块,以\"端仕街的卤饵块\"最为出名油亮红润、浓香扑鼻,油而不腻。
大理巍山的\"粑肉饵丝\"可谓\"都饵块\"之精品。肥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瘦肉并不用刀切断丝,筷子一戳就分解开来。昆明塘双路有一巍山籍人士开了家小店,知情者找上门去吃,香饵块直吃得人油汗淋淋,颊齿留香。
除了咸的煮饵块外,还有甜的。如用甜白酒煮的\"甜白洒饵块\",用麻花白糖煮的\"麻花饵块\"、\"牛奶煮饵块\"\"等等,很受喜爱甜食者的青睐。类似西安的羊肉泡馍是把饵块切成片烤熟后,一小块一小块地掰碎,泡进鸡汤中食用,类似西安的\"羊肉泡馍\",别有一番风味。
而在烧饵块中间夹睛一片卤牛肉,有\"滇味汉堡包\"美称饵块制品也算是怪中一绝吧!
七怪:有话不说歌来代
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用歌声来传情达意,用歌声来确定终身大事的,可谓不胜枚举。
电影就是一个最佳写照。用歌声来代替言语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传递信息的一大特点,歌声承担了交流、教育、礼仪、抒情、叙事等等功能。云南山高谷深,河流纵横,交往不便,流通不畅,\"隔山相望歌对歌,相会下山又爬坡\"的情形下,歌唱确实比讲话要实际得多、有效得多、好听得多。而且高昂激越的歌声穿透力强,能跨山越河,快捷、迅速地传递信息。
许多少数民族用这种原始的信息交流方式进行着日常的交往,久而久之,歌唱又加进了娱乐功能,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粑粑叫饵块歌唱习性
云南少数民族的歌唱习性也是传统文化、历史宗教的积淀。在原始宗教崇教崇拜和礼仪中,歌舞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形式,而且也成为宗教活动的内容之一,人们通过歌舞表达对神的敬畏,对未知的祈求。\"有话不说歌来代\"是原始宗教的一种遗风。贯穿于云南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中,渗透到生产劳动、婚丧嫁娶、喜怒哀乐的各个领域中。哈尼族人对唱歌跳舞的痴迷表现在他们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带着乐器,到了\"不唱歌来嗓发霉,不跳舞来脚发麻\"的程度;
阿昌族的谚语是:\"知了三个,叫声满山凹,阿昌三个,唱得满山歌\",\"阿昌生得犟,不哭就要唱\";僳僳族无论在喜庆节日,还是盖房打猎,都要唱歌跳舞。
云南少数民族的歌唱形式既是原始宗教礼信仪的残留物,更是他们生活中与柴米油盐同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必需内容。所以说到了云南,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唱的比说的好\"。
在云南,生死祭拜要歌唱,爱与恨要歌唱,生活劳动要歌唱,可以说歌唱比言说更接近人的表达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