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卢沟桥事变与八一三事变的背景

卢沟桥事变与八一三事变的背景

卢沟桥事变与八一三事变的背景

卢沟桥事变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日军占领东北后,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动“华北自治”。

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公然宣称要实现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

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了《国策基准》,具体地规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待机南进的战略方案。同时,还根据1936年度侵华计划,制定了1937年侵华计划。

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当时,守卫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平(今北京)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的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东宛平县城搜索。被中国驻军拒绝后,日军发动突然进攻,当地中国驻军宋哲元部第29军奋起抗击,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以此为标志,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开始。

八一三事变背景:淞沪地区位于长江下游黄浦江、吴淞江汇合处,扼长江门户。由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淞沪停战协定》的限制,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市区及周围驻防,市内仅有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所辖上海市警察总队及江苏保安部队两个团担任守备,兵力薄弱。然而,日本在“一·二八”事变以后,即在上海虹口、杨浦一带派驻重兵,专设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驻沪兵力有海军陆战队3000余人,大批日本舰艇常年在长江、黄浦江沿岸巡弋。中日双方共同勘查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侵占平津以后,又准备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8月9日,日军蓄意制造事端,派遣驻上海陆战队第一中队长大山勇夫和一等水兵斋滕要藏乘军车闯入虹桥中国军用飞机场,遭到中国守卫士兵的阻拦后,他们竟开枪打死一名机场卫兵。中国军队进行自卫反击,当场将日军官兵二人击毙。日本帝国主义以虹桥事件为借口,命令大批日军陆续登陆,派飞机在沪宁、沪杭线上空侦察。

在“七七事变”之前,日本海军已有扩大战争的准备。此后,日本军部有一部分人主张不扩大战争,中日之间就停战已开始谈判,但海军方面还是在继续准备扩大作战,认为如果陆地作战的话,海军的偷袭也是有必要的,所以继续在制订作战方案。

1937年7月12日已形成对中国作战计划内部方案,要对中国实行海上封锁,攻击中国舰队。详细方案有海军航空兵第一、二航空战队空袭杭州,第一联合航空队空袭南昌、南京等,这与“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后,日本海军的行动一致。

卢沟桥事变与八一三事变的背景

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在演习期间以日本军人失踪为借口,向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