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汉代葬制习俗

汉代葬制习俗

汉代葬制习俗

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吕氏春秋》,据书中记载,天子礼葬时,用柏木堆垒成棺椁形状,外面有便房,也用柏木堆垒成,里面放有大量陪葬品。

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汉书·霍光传》:光薨。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颜师古注引苏林日;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所以为固也。由此可知,黄肠题凑是设在棺椁以外的一种木结构,它是由黄色的柏木心堆垒而成。黄肠是堆垒在棺椁外的柏木,用柏木构筑的题凑即为黄肠题凑。它和梓宫、便房、外藏椁等构成了汉代帝王的专用葬制,而其他的皇亲国戚及高官大臣只有经过天子的特赐才可享用。

使用\"黄肠题凑\",一方面在于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棺木,使之不受损坏。作为柏木的黄色木心作题凑的椁室的\"黄肠题凑\"葬制在西汉初开始出现,是汉代厚葬之风的产物,著名的有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和石景山区老山汉墓,以及保存最好、形制最复杂的\"黄肠题凑\"江苏高邮的西汉中晚期某代广灵王或王后墓等。这些棺椁都采自深山穷谷中的名贵木材楠木、柏木和梓木,装饰精致,制造考究,耗资巨大。如北京大葆台\"黄肠题凑\",黄心柏木多达15880根!北京老山汉墓发掘时曾有专门报道。

汉代葬制习俗

普遍实行“二次下葬”。 

汉代时期下葬时人们通常是通过墓道将棺椁送入墓室然后再将墓门封闭。在夫妻合葬墓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先故去的人葬于别处,待夫妻中的另一位去世后再一同葬于自家的墓中。

第二种方式则是直接将先故去的人葬于墓中,并封闭墓门夫妻中的另一位去世后家人寻找到当时的墓道二次下葬 即通常所说的“二次葬”。 

从“二次葬”可以发现汉代社会男尊女卑不论在生前的日常生活中还是死后的安葬方位上都能体现出来。

男方在安葬时通常都在“上位”而每个地方、每个家族对于“上位”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的以河为上、有的以山为上、更有以东或以北为上等不同的说法。

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