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的塔多高
金山寺的塔叫慈寿塔,塔并不高,只有36米,始建于齐粱时期,后坍塌,现在的宝塔是明朝时重建的,距今400多年的历史。
慈寿塔为七层八面,砖木结构,即外面是砖石砌成,里面是木制结构。我记得小时候,慈寿塔是对外开放的,门票不含在金山寺的门票里,要额外交五块钱。
因为塔里面空间非常狭小,我们交了钱的游客,要在外面排很长的队才能上去。塔里的楼梯是旋转的,也非常窄小,如果登塔时恰好遇见下塔的游客,要“会车”会好一会儿,才能缓解“拥堵”。
还记得登塔时木制楼梯发出的吱吱呀呀的声音,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
站在塔上,可以一览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和周边的田园美景,让人心旷神怡。可惜现在都盖起了高层住宅,这样的美景再也不见。
现在的慈寿塔是金山寺的标志,远远地看到它,就知道金山快到了。不过为了保护文物,塔早已禁止攀登,那斑驳的木楼梯,那叮当作响的塔铃声,只能保存在记忆中了。
金山寺的塔多高
金山寺国内有三座以上慈寿塔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内的金山之巅,最早建于南朝齐梁时代,原为两座宝塔,南北相对而立,后倒坍。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年)重建成一座八角七层塔。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明了法师重修。清同治、光绪年间又多次修葺。上明信片中的宝塔是慈寿塔,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一次战火曾使金山寺殿宇全毁,因慈寿塔主体建筑为仿木砖结构,虽外层塔檐被焚,然塔身依然,这张片上呈现的是光溜溜的慈寿塔。据考证,金山寺毁于战火后,同治三年谋划复建,至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十一月告竣,但是当时慈寿塔依然“光着身子”,没有修复塔檐和塔刹,直到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筹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戊戌八月建成,即现在看到的慈寿塔(见下明信片)。高约40米,矗立于数重楼台殿宇之上,砖身木檐,仿楼阁式,七级八面,每级四面开门,有楼梯盘旋而上,每层有走廊和栏杆可凭栏远眺。关于法海与白蛇之间的故事,明朝人把金山的禅话与杭州西湖白蛇故事联系在一起,最后产生了优美的戏剧——《白蛇传》。传说中白素贞水漫金山寺,触犯天条,是被镇压在杭州西湖的雷峰塔下的。而慈寿塔是法海扣留许仙的地方,正是因为法海扣留了许仙,才惹恼白素贞与小青水漫金山寺的。山下还有条神秘的白龙洞,深不见尽头,据说是能通杭州西湖断桥,白素贞与小青水漫金山后就是从这条洞逃往杭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