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太原晋祠的历史元素

太原晋祠的历史元素

太原晋祠的历史元素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

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殿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的发祥地。

从中可见晋祠公园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西周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周成王姬诵封胞弟姬虞于唐,称唐叔虞。其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迁至晋阳,在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建祠宇,称唐叔虞祠。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晋。

晋祠

东汉

东汉汉安三年(144年),太原地震,波及晋祠。

南北朝

南北朝天保年间(550年—559年),文宣帝高洋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读书台、望川亭、流杯亭、涌雪亭、仁智轩、均福堂、难老泉亭、善利泉亭等都始建于这个时期。自高洋以下皆续有修缮。

隋代

隋开皇六年(581年—586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引晋水灌溉稻田,周回41里。

唐代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

宋代

圣母殿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3年),宋太宗赵光义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

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宋仁宗赵祯于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宋哲宗元祐、绍圣年间(1086年—1098年),铸造铁人、筑莲花台以壮威仪。元祐二年(1087年),太原府社头吕吉等人献圣母殿檐柱木雕盘龙六条和圣母座物。元祐四年(1089年),铸金人台东南隅铁人一尊(现存铁人系民国十五年(1926年)补铸)。绍圣四年(1097年),铸金人台西南隅铁人一尊。绍圣五年(1098年),铸金人台西北隅铁人一尊。东北隅铁人早毁,于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

宋徽宗崇宁中(1102年—1106年),重修圣母殿,赐号“慈庙”。政和元年(1111年),重修苗裔堂。政和八年(1118年),铸鱼沼飞梁铁狮子一对。

金大定八年(1168年),更在飞梁大东,增建献殿,专为圣母子贡献祭品。面宽3间,深2间。

元代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唐叔虞祠内建筑,勘定晋祠四周地界。弋殷撰《重修汾东王庙记》。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僧洪治禅师重修奉圣寺。

元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重修苗裔堂。

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王思诚任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整修晋祠。次年,太原地震,波及晋祠,乃重修圣母殿。至正三年(1343年),石刻《孔子步趋图》,置于清华堂。

明代

晋溪书院

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雨花寺,正殿三间,左右配殿各三间。洪武二年(1369年),加封圣母为“广惠显灵昭济圣

太原晋祠的历史元素

晋祠是我国著名的文物古迹,记载着自西周至明清几千年来被尘封的历史,展示着古代建筑、绘画、书法、雕刻和铸造的精湛艺术,堪称珍贵的历史文化宝库。

对于晋祠名胜古迹怎样赞美都不过分。然而论及晋祠的历史价值与文化特色,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时至今日依然众说纷纭。林林总总的见解似乎多钟情于晋祠风物景致的神韵,或濡染于历代名家的赞誉,于是常在旅游观赏层面加以评析,而忽视对其社会思想文化的深入发掘,以至许多到过晋祠的人感慨之余却茫然不知其历史价值所在,对它的文化特色难能清晰。有鉴于此,笔者试从晋祠的文化遗产中探寻其绵长的历史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