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石窟历史发展地位
位于邯郸城西南35公里处峰峰矿区响堂山(鼓山)上,有南北两处。南石窟在鼓山南麓,北石窟在鼓山西腰,两窟南北相距15公里。石窟始凿于北齐年间,隋、唐、宋、明各代均有续凿。现有16窟,大小佛像4300余尊,并有大量经文、雕刻。它在中国石窟艺术向唐代写实风格演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研究佛教、建筑、雕刻、美术、书法的艺术宝库。石窟附近有古塔、靠山阁楼、寺院殿宇等建筑群。石窟幽深,人们在山洞里击掌甩袖,都能发出宏亮的回声,故名“响堂”。
北响堂寺石窟在新市鼓山之腰和村东,筑于高峻的峭壁悬崖之间,分南、北、中三组。其中,中组释迦洞前有拜殿檐阁,外观颇似楼阁,窟外两侧各雕一高大天王;大佛洞内共有佛像151尊,坛上坐佛高近4米,庄重敦厚,雄伟轩昂;刻经洞因内外壁上满刻经文而得名,是研究书法和佛教历史的天然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