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苏轼的稼说原文及赏析

苏轼的稼说原文及赏析

苏轼的稼说原文及赏析

苏轼的《稼说》是他在《东京梦华录》中的一篇诗文,下面是《稼说》的原文: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金是炼不尽的,骨是断不绝的

是以君子戒行而不戒言

多言多败,慎言有益

这是一篇简洁而深刻的诗文,表达了苏轼对言行的重要性和言辞的力量的思考。以下是对《稼说》的赏析:

1、 简洁的表达:苏轼以简单明了的言辞传递了深刻的哲理和教训。一下子点出了言辞和行为的作用和影响。

2、 铄金销骨的形象:通过金银炼制中的铄金和骨头断裂的形象,暗示了言辞和行为在影响他人、塑造一个人形象和创造社会关系方面的重要性。

3、 戒言与慎言:苏轼指出,多言会导致失败,而谨慎地使用言辞则能带来好处。他在这里强调了慎言的重要性,呼吁人们要慎重选择言辞。

4、 道德规范:《稼说》还提到“君子戒行而不戒言”,强调人们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而不仅仅是言辞。这体现了苏轼对道德行为的重视。

通过《稼说》,苏轼告诫人们要慎重选择言辞,并且注重自己的行为。他认为言辞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对他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篇短小精悍的篇章,道出了真实的道德教训,对人们的言行给予了明确的指引。

苏轼的稼说原文及赏析

盍尝观于富人之稼乎? 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 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銍、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