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衽和左衽的典故
左衽和右衽是中国古代的礼节,右衽指穿着齐乐的服装,左边襟在上,右边襟在下;左衽指穿着袍服,左边襟在上,右边襟在下。原本,左衽是贵族的穿着方式,右衽则是在特定场合下的穿着方式。据说左衽的起源是春秋时期的桓公,他的夫人微穿左衽,从而引起了其他妇女的效仿。而右衽的出现则是因为周天子要巡游时为了方便驾驭车辆而改变的礼节。此外,左右衽还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左衽象征纯洁和高贵,右衽则代表俭朴和勤奋。两者的区别颇富哲学意义,寓意深刻。总之,左右衽是古代礼仪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典故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
右衽和左衽的典故
右衽(yòu rèn)是汉服始终保留的特点,是汉族的象征符号之一。与之相反,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称为左衽。
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得沦为蛮夷那样,穿着左衽的衣服,披散着头发。
另外,左衽也被用来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