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十三跋原文
《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书法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而“兰亭序十三跋”则是王羲之在《兰亭序》的基础上,又写了十三篇跋文,对书法艺术和人生哲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以下是《兰亭序十三跋》的原文(每篇跋文后有对应的编号):
1、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3、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4、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5、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8、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9、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0.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11.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12.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3.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14.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15.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6.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请问您有什么问题需要我回答呢?
兰亭序十三跋原文
原文如下:
第一跋:
兰亭帖 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 以为至宝。然极难辨。又有未损五字者,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至大三年九月五日,跋于舟中。独孤 名淳朋,天台人。
第二跋:
兰亭帖 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 始难别矣。王顺伯,尤延之 诸公,其精识 之尤者。於墨色、纸zhǐ色、肥瘦秾纤之间,分毫不爽。故 朱晦翁 跋兰亭谓:\"不独 议礼如聚讼\",盖笑之也。然传刻既多,实亦未易定其甲乙。此卷乃致佳本,五字镵chán损,肥瘦得中。与王子庆 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舟次宝应 重题。子昂。
第三跋:
兰亭诚不可忽。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其人既识而藏之,可不宝诸。十八日 清河舟中。
第四跋:
河声如吼,终日屏bǐng息。非得此卷时时展玩,何以解日。盖日 数十舒卷。所得为不少矣。廿二日邳州北题。
第五跋:
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顷闻吴中北禅主,僧(名正吾,号东屏)有定武兰亭,是其师 晦岩照法师所藏。从其借观不可。一旦得此,喜不自胜。独孤 之与东屏,贤不肖何如也。廿三日将过吕梁泊舟题。
第六跋: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昨晚宿沛县。廿六日早饭罢题。
第七跋: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廿八日济州南待闸题。
第八跋:
廿九日至济州,遇周景远 新除 行台监察御史,自都下来,酌酒于驿亭。人以纸素求书于 景远 者甚众,而乞余书者坌集bèn jí,殊不可当。急登舟解缆,乃得休。是晚,至济州北三十里,重展此卷,因题。
第九跋:
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学兰亭者亦然。黄太史亦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十月一日。
第十跋:
大凡石刻虽一石,而墨本辄不同,盖纸有厚薄、麁cū细、燥湿,墨有浓淡,用墨有轻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随之,故兰亭难辨。然真知书法者,一见便当了然,正不在肥瘦明暗之间也。十月二安山北寿张书。
第十一跋:
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三日泊舟虎陂pō,待放闸书。
第十二跋:
余北行三十二日,秋冬之间而多南风,船窗晴暖,时对兰亭,信可乐也。七日书。
第十三跋:
兰亭与丙舍帖 绝相似。
以上就是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