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荆楚民歌是如何产生的

荆楚民歌是如何产生的

荆楚民歌是如何产生的

在远古时代,人们在与大自然进行搏斗和各种集体劳动中发出的呼喊声,为劳动收获而愉快地敲击石块、木棒,以及手舞足蹈发出的欢呼声和歌唱声,逐渐形成了最早的民歌。刘安在《淮南子·道应训》中写道:“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鲁迅在《门外文谈》中写道:“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徜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以上论述中的“邪许”和“杭育杭育”虽可能还只是一种呼号,但它是集体劳动为协调动作、减轻劳累而发出的节奏、有音调的声音,这就是最早的民歌——劳动号子的雏型。

由此可见,民歌产生于人民的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人们在劳动和斗争实践中所产生的思想感情就是民歌音乐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劳动生活实践的需要就是民歌音乐产生的重要原则,而劳动条件又为民歌音乐规定了具体的形式特征。

荆楚民歌是如何产生的

荆楚民歌是湖北省的汉族民歌。荆楚地区正是现在的湖北省,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以“楚辞”著名,详见荆楚文化。民歌是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文学的一种。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