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到位都不是很好的论语
论语中有很多很朴素的道理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方法,它不是严肃板着脸的一本书,而是灵活灵巧的一本书,它当中的办法暗含着变通的意味,它告诉着我们做事的原则和把握这种原则的分寸。
我们常常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其实说的并不是这件事的好与坏,而对于事情的判定也并不是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你要什么时候去做这件事要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把握一个分寸。
孔子在为人处事方面给出了一个概念,以直报怨,他并不提倡以德报怨,他也是有原则的,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他是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如果永远以恶意或者仇杀去面对这个社会另外的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的循环将是一种恶性的,是无休止的恶性。
以德报怨同样也不可取,搭上了太多的恩德和慈悲,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自己的事情,这就是一种对人生的浪费。有一种情况是第三种态度,就是用自己的公正、率直和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既不是德也不是怨。孔子的这种态度可以举一反三推及到我们生活中很多方面,即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们有限的情感以及才华放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我们再来看一看今天的社会,随着物质的变化人们之间的沟通各种障碍越来越多,从而就变得我们身边所依赖的朋友们的负担越来越重,因为我们会感觉到周围人普遍冷漠,所以就觉得对自己好一点的人,就应该走得更近一点,自己感觉对他很好,他就应该以同等甚至更好的态度去对待自己,什么都要跟自己说才是好。对于这种方法,子游曾经说过,“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走的太近必定是疏远的开始,子贡曾经问过他的老师一个问题,什么才是好朋友,老师告诉他,“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不自辱焉”(论语.严渊篇)你看到他有不对的事情就去告诉他,听不听是他的事,不听就算了,再说下去就相当于自取其辱,所以好朋友交往方面也要有一定的分寸。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篇)君子临天下,不管做任何事,只有一个标准,就是“义”,义之于比,就是用义做为比照,做为法则。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做什么都要有自己的标准。为人处世之道的首要问题就是把握好一个分寸,把握好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但是于丹教授认为,为人处事更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把握我们自己言谈举止之中的度。
说话要过脑子,做事要想后果。这是我们为人处事最重要的一点,祸从口出,所以要慎于言,不要去说自己做不到的事,做事说话要严谨敏锐,做到的同时要有效,说的话多了,做的事多了总有不得当的地方,在我们的为人处事中就要小心了。
做人不到位都不是很好的论语
《论语》一书中没有做人不到位都不是很好的经文。但有怎样做事,怎样作人,对自己有好处的经文很多。今举其一例。
《论语卫灵公篇》中。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说:一个人经常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作好自我批评,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维护良好人际关系重要方法。
反之自己做的不好,还怨恨别人,这样对自己一定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