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化用典故
这句话是出自《左传》的一段故事。在春秋时期,齐国国君襄公曾问国储建:“你认为山有什么好处?”建答道:“山虽高,但是可以祭祀祖先;其上的松柏还可以用来造船,以征战海上。所以说,我不厌其高。” 襄公又问:“海又有什么好处呢?”建答道:“海虽深,但是可以捕鱼养殖,以供养民;其上的波涛澎湃,可以驾船征战。所以说,我也不厌其深。”
这句话通过典故来说明:山和海虽然有它们各自的特点,但是都有可以利用的价值。人应该积极发掘事物内在的好处,不要怕自己的不足和局限。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学习,勇敢探索,就一定能够发现更多事物的内在价值,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化用典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处:《管仲·行解》中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
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
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