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712年-745年),这是杜甫重要的读书吸收阶段。有作品《壮游》诗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从中可以看出,少年才俊,脱颖而出。这一阶段作品应该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很少!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望岳》至今深受欢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壮彰显杜甫霸气侧漏的魄力!
第二阶段(746年-755年),这一时期他结束了东奔西跑的游荡生活,开始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生涯。虽然他居住的长安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仕途失意的他目力却聚焦在下层人民,因而创作出很多具有现实特色的优秀代表作品。例如:《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第三阶段(756年-759年),这是历史上的“安史之乱”时期,杜甫在逃难时与众多百姓陷于叛军之中,饱尝战乱之苦的杜甫对下层人民给予深刻的同情,其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也融入诗歌之中。
著名的有《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春望》。特别是“三吏”“三别”成就了杜甫的文学价值,对于杜甫跻身唐代大家行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第四阶段(760年-770年),也是他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作品以抒情诗为主形式多样,有写景状物的,有借古讽今的,有悲天悯人的,有踌躇满志的。代表作品有:《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等。
杜甫生平经历四个阶段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
二、困居长安时期(35-44)
杜甫在长安落第,后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45-48)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四、西南飘泊时期(48-58)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