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德经里面说多藏必厚亡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一部《道德经》短短五千多字,却讲尽修身、治国、养生之因循自然之道。
如今世人开口必谈成功、有用,可他们不知世间万物天道轮回,每一个事物与其对立面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每个人成功后意气风发只欲更上一层楼,只有老子反向思维“功成身退天之道。”。
我们追溯历史,细思那些协助帝王开疆拓土,却终遭兔死狗烹的名将历史,不得不佩服老子为人处世大智慧。其实“功成身退天之道”,与老子《道德经》中另一句“多藏必厚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多藏必厚亡”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4章,原文如下。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开篇三问综合在一起,就是追问名利与自身生命哪个重要?有时我们为梦想中的辉煌已失去了自我,如果我们过度偏爱某种东西,势必会付出代价,而我们得到的物质越多,最终我们也会失去那么多。
难道我们为成功辛苦打拼得到的一切,最终都会失去吗?当然不是,老子之言更有深层含义。
世间万物皆有度,超出界限则会物极必反,向反向发展。老子之言警示世人切莫贪欲太盛,一旦贪心过度误入歧途,就可能将以前所得悉数奉还。因而我们只有戒除贪欲,懂得满足,顺其自然自能长久无虞。
吕不韦堪称战国末期一代枭雄,可其却被嬴政一封书信逼得饮鸩自尽的结局令人唏嘘。
吕不韦原在赵国经商,他为人精明颇懂经营之道,自知商人纵使累积千金,还是士农工商最末一等。于是吕不韦时刻寻找契机,试图弃商从政谋求人前显赫。
要说吕不韦确实慧眼识珠,他初遇秦国质子异人,就知其必是潜力股,不惜重金拉拢异人,甚至还将爱妾赵姬送于异人为妻。后赵姬生育一子,就是日后秦始皇嬴政。
吕不韦鼎力襄助异人登上秦国国君之位,终于可以参言政事踏足仕途。后异人早逝,嬴政年幼登基,赵姬身为王太后没有治国智慧,只得依靠吕不韦保持秦国运转。
当时吕不韦已官拜秦国丞相,背后有赵姬撑腰,又以嬴政仲父身份把持朝政,其煊赫权势达到顶峰,早已超出了常规权利范围。
可是吕不韦不懂得“有权而不恋权,到位而不越位”的道理,不知收敛放慢脚步,遂开始广纳天下门客形成自己的政治集团,成为秦国最大的政治势力。
吕不韦追逐权势不停息,却不知自己早已成为嬴政如鲠在喉必除之人。嬴政自幼颇有远见不是庸碌无为的傀儡,也许他亲政后还感念吕不韦旧恩,只借嫪毐之祸将吕不韦免职遣返封地洛阳。
吕不韦无法承受坠下云端的落寞,依旧想东山再起。于是吕不韦高调张扬,每日在家中接待各国邀请其做宰相的说客。可想而知,嬴政听闻吕家宾客盈门盛况,岂能不怒?难道他希望吕不韦帮助他国对付秦国吗?
嬴政只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将其数十年功劳一笔抹杀,只诘问他凭何得享秦国食邑封地,凭何自称仲父?他即无功无名那就与全家皆迁徙到蜀地去吧。
信中寥寥数语透着嬴政的决绝,吕不韦自知嬴政性格还会有后续杀招,于是为尊严亦为护家人周全,选择了饮鸩自尽。吕不韦为权势搏命,却不知适可而止,可以说他死于嬴政之手,更死于自己手中。
读史可以明智,借人之智完善自己。我们观吕不韦之祸,反思老子“多藏必厚亡”之道,即知凡事应适度而为,万不可为追逐名利迷失自我,以防物极必反,我们得到越多却被反噬失去更多。
为什么《道德经》里面说“多藏必厚亡”
为什么追求爱情追不到?
为什么努力工作真心待人得不到重视?
为什么拼搏半生却落个潦倒中年?
为什么名声地位难以提高?
为什么金钱财富看得见抓不着?
面对生活烦恼,人生困惑,不必过分纠结,也许只是认识还不够。
老子的《道德经》流传千古,经久不衰,正是因为揭示了事物运行的规律,让后人得以方便直接的认识了解天地大道。
”多藏必厚亡”出自第四十四章,原文为: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名声与身体哪个更亲近?
身体生命与物质财富哪个更重要?
获得与丢失哪个更有害处?
过分的贪爱一定付出大的代价,过多的追求宝藏一定更快的灭亡。
因此知道满足就不会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灭亡,长久的生存下去。
人要自尊自重,名望、财富、嗜好都是身外物,适当追求、拥有,千万不要过度!
从小读书学习,都是为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失去了读书的快乐,过分的追求成绩。
有了心爱之人那天,开始为她牵肠挂肚,恨不得每时每刻粘在一起,爱的过度,辛苦了自己,厌烦了别人。
工作中,为了金钱为了地位,趋炎附势,放弃了家庭,放弃了身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培养孩子,过分的关注,害怕输在起跑线,报了这个班报那个班,却也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老子告诫我们,要看重自身,看轻名利,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立身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