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在古代的哪里
【河】黄河古称“河”。《说文解字·水部》:“河,河水,
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
【河水】黄河又称“河水”。《山海经·西山经》:“积石之
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
【中国河】黄河出积石山,进入现甘肃省,称“中国河”。
《汉书·西域传上》:“蒲昌海,一名盐泽池也。……其水亭居,
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
【西河】黄河流经中国西部地区,有“西河”之名。《尚
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
【金城河】今甘肃省皋兰县西南,汉代置金城县,黄河经
流于此,称“金城河”。《水经注》卷二:“河至金城县,谓之
金城河,随地为名也。”
【上河】今宁夏中卫县古称±r卷,黄河于此称“上河”。
《水经》卷二:“河水又东北迳±r卷县故城西。”郦道远注:
“河水于此,有上河之名也。”
【南河、北河】黄河进入阴山南麓,分为两支,称“南
河”、“北河”。《水经》卷三:“河水又北,屈而为南河出焉。
……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
【大黄河、小黄河】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黄河改
道,一支由凤阳进入淮河,另一支流向徐州,分别称之为
“大黄河”、“小黄河”。《明史·河渠一》:“(黄河)洪武二十
四年改流,从汴梁北五里许,由凤阳入淮者为大黄河,其支
流出徐州以南者为小黄河。”
【九河】远古时期,黄河在今山东境内分为九支,统称
“九河”。《尚书·禹贡》:“九河既道。”孔安国传:“河水分为
九道。”按九河分别是:徒骇河、太史河、马顿河、覆釜河、
胡苏河、简河、e河、钩盘河、鬲津河。
【逆河】九河又合而为一,名“逆河”。《尚书·禹贡》:
“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孔安国传:“同合为一大河,
名逆河,而入于渤海。”
【浊河】黄河水流含泥沙极多,一石水有六斗沙,故称
“浊河”。《史记·高祖本纪》:“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
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
【大河】黄河水面辽阔,故称“大河”。《史记·孙子吴起
列传》:“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
其南。”
【洪水】洪,大也。洪水即大河之意。《水经注》卷四引
《淮南子》:“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
名曰‘洪水’。”
【洪河】同“洪水”。徐干《齐都赋》:“川渎则洪河洋洋,
发源昆仑,九流分逝,北朝沧渊。”
黄河在古代的哪里
黄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孕育着浩瀚的民族文化,然这条母亲河却以善淤著称而决口改道频繁。据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始,黄河决口近1600次,较大的改道达26次,真可谓“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黄河河道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先秦时黄河单一固定河道的形成
先秦时期,因无提防束缚,古黄河下游在平原沃野间自由的迁徙漫流,遂形成多股河道,即“北播为九河”。《山海经·山经》和《尚书·禹贡》可谓最早记载黄河古河道的古代文献,其记载的河道分别称《山经》河和《禹贡》河。两者在今衡水深州市附近分道而流,《禹贡》河折向东,经今沧州市青县后入海。而《山经》河应为“北播为九河”中最北的一支徒骇河,在今天津市区南入海。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首次大改道,即自宿胥口夺河东徙。黄河河床淤高,又无堤坝护佑,每遇汛期免不了漫溢泛滥。故战国时,各国为保疆域纷纷营建防河大堤,即“堤防之作,近起战国”。自此黄河有了单一固定河道,《山经》河、《禹贡》河等岔流渐次消失,专走自宿胥口改道的《汉志》河(因《汉书·地理志》记载其河道故名)而结束了多股分流的局面。此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西汉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