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孔子富民思想
孔子非常重视“义”,并强调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这些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富民措施的道德保证。但他的富民思想也是其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对民众不应该采取竭泽而渔的办法。他主张为政要宽,“宽则得众”。他在卫国和弟子冉有论政,提出对民众要“富之”的主张。他的富民主张是同富国联系在一起的。他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因此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
为了富民,孔子主张正常地发展农、工商业、这是富民的基础,然而有这一点,并不能达到富民,还应轻赋、去奢、从俭。关于轻赋,孔子主张征收十一税。“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何之?’有若对曰:‘盍彻乎。”“彻”是征收十一税。同时,他提出了节俭的思想:“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这些都体现了孔子的“富民”思想。
在财政开支上他的主张是:“道千乘之国……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要节俭、爱民,为政者节约开支,从理论上说便可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这便时爱人,要保证人民的劳动时间,不要在农忙时节征发徭役,以免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
在财政征收上,他坚决反对聚敛。《论语·先进》上的两段材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点: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冉求为季氏搜刮人民,孔子不承认他是门徒,要门人群起而攻之。鲁国改造储藏财富的长府,孔子也赞成闵子骞的话,以为没有必要。这充分体现了孔子“薄敛”的主张,他反对在财政征课上过分地搜刮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