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独立自主的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北斗一号于1994年2月正式立项。这一年,曾主导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65岁科学家孙家栋院士,被任命为北斗一号工程总设计师。
北斗一代采用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院士于1983年提出的“双星定位”方案。即,使用两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通过有源定位方式进行定位。因为有了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通信过程,所以北斗一号系统同时也具备了短报文通信功能。
经过整个北斗科研工程团队的不懈努力,2000年10月,我国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飞冲天,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工程迈出重要的一步。同年12月,第二颗北斗卫星也顺利升空。随着第三、第四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备份星)分别于2003年及2007年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建立完善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为用户提供全天候、区域性的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系统在服务区内提供定位、授时、通信三项主要功能。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北斗一号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斗系统发挥了不受地面影响的优势,将灾区坐标和灾情通过短报文方式发了出来,成为了救援部队和前线救援人员最得力的通信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