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鲁国少儒的道理

鲁国少儒的道理

鲁国少儒的道理

鲁哀公曾对拜见他的庄子深有感慨地说:“咱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 庄子听了鲁君的判断,却不以为然地持否定态度:“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鲁哀公反问庄子:“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

庄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鲁国的所见所闻:“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的,遇事清醒果断。”庄子见鲁王认真听着,接着表示自己的见解:“其实那些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

庄子向鲁王建议:“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宣布旨意,凡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问斩!”

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唯独有一男子,穿戴儒装立于国宫门前。鲁哀公闻讯立即传旨召见。鲁哀公见来者仪态不俗,用国家大事考问他,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对方对答如流,思维敏捷,果然是位饱学之士。

庄子了解到鲁国在下达命令后,仅有一位儒士被国君召进宫,敢于回答问题。于是他发表自己的看法:“以鲁国之大,举国上下仅只一名儒士,能说人才济济吗?”

这篇寓言很有讽喻意味。

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和包装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菜根谭中说:“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是常。”

意思是:酸甜苦辣不是真正的味道,真正的味道是平平淡淡;行为神秘奇特和穿着奇装异服的不是真正的高人,真正的高人是普普通通的。

其实这是很容易理解的,那些真正的在某一个领域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华上的自信会造就他内心的清高,所以这样的人一般都是不屑于用外在形式去包装自己的。

再者,专心于某一项研究的人,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学术上面,就很少有精力去研究穿着打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