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可以让人看清世界的本质
各派看法不一!一种人认为:
哲学是人类认识中最高的智慧。
哲学是智慧,是人类认识中最高的智慧,即关于世界普遍规律与人生意义价值的智慧,也是对宇宙和人生问题的整体把握。
当代不少哲学家企图把宇宙的本性和规律问题当作旧唯物主义问题排斥掉,而把哲学局限在主体自身,以为哲学的智慧就是关于人自身的问题,这是有失偏颇的。把哲学智慧仅限于探讨世界的规律而把人的问题排斥在哲学视野之外,这就背离了康德所提倡的物自体所揭示的深远意义;反过来说,任何关于人和人的意义问题的智慧,如果离开了关于宇宙问题的理解,仅仅就人生说人生是无论如何说不清弄不明的。因为人作为一种生物,是无法脱离开地球和宇宙这个大背景而独立存在的。
中国哲学的高明之处,是把宇宙与人生问题结合在一起来把握。《庄子·秋水》中有段话很有启发性:“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就是说只有掌握规律(道),才能通达事物的理,只有把握事物变化的理,才能应对自如,这样的人才不会受外物的伤害。
人无论就其来源和现实存在而言,都不可能离开自然。不懂自然及其规律,对人的理解也不可能是全面的,因而也不可能知道应该如何对待人类自身。实际上人的智慧从本质上说是人对人的世界、人自身的存在以及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规律性把握。
一个人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我们说此人有智慧。他之所以能如此,正因为他理解事物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不为表面现象迷惑,比别人看得深看得远,从事物的现象进入到了事物的本质,比如西方那么多人,唯独柏拉图看到了隐藏于事物背后的理念。
哲学可以让我们泰然面对人生,得到一种超脱现实的智慧。正如人有生有死,死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以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对待死亡,而不是妄求长生不老,这就是智慧。离开了对自然与社会规律的透彻理解,离开了对人生规律的领悟,所谓的智慧只能是假大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很发达。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说是一本智慧大全,如果你仔细研读就能体会到,人的智慧不是靠拍脑袋,而是对道的体悟,所谓道就是规律。天道是宇宙自然规律,人道是社会和人生规律。老子说,宇宙有四大,人居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实际上讲的就是人自身的自由程度与人对天地的规律即道的把握是相互依存的。
人的智慧表现在人迅速和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对人的人生意义和目的的体悟、对理想人格的塑造,这一切都取决于人对道的体悟。老子从“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自然规律中体会到人也是不能长生不老的;从“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体悟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种有与无辩证发展演化的道理。这种从宇宙规律、从日常生活中体悟哲理的例子,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很多很多,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尽管其中一些东西有其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但把对人生问题的认识,与对宇宙规律的认识和意义的体悟结合起来还是对今天的我们,带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再认识性。
另一种人则认为:
一言以蔽之,哲学就是瞎猜。
既然是瞎扯,就根本谈不上所谓的“看透本质”。
为什么说哲学就是瞎扯?
第一,哲学没有研究事物的具体手段。
哲学研究事物,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靠编和蒙。我们说一杯水里面含有什么物质,可以用电来分解一下,看看有没有氧气和氢气。可是,哲学有什么手段?无非就是坐在床上,或者趴在地上,天天琢磨什么“天一生水”。至于“天”和“一”是什么玩意,两者又是如何结合之后成出了水,哲学家只能左顾而言它,乱扯一气,非要硬造出几个玄之又玄的东西,才肯善罢甘休。
可是,你让哲学家们做一个实验,让他们用“天一”造一个水出来,他们就只能干瞪眼了。
科学家做实验很简单,比如制造水,什么材料配什么材料,清清楚楚,步骤明明白白,童叟无欺。科学家说,我们可以造成一杯水来,他就必然可以造出来。科学家说,为什么这水是什么物质构成的,他就能说的头头是道,还能做实验证明给你看。
哲学家除了卖弄概念,连什么是水都解释不了
这又是证明了哲学的一个大弱点,也是最大的缺陷,即哲学无法做实验。
无法做实验,就无法实证,意味着哲学家们无论吹嘘的如何天花乱坠,如何的忽悠死人不偿命,反正都是他们自说自话。
既然哲学不能实证,哲学家又有什么资格说自己可以“看透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