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十个音的字有什么

十个音的字有什么

十个音的字有什么

5、敦。读音有十个(你没有看错,有十个):

(一)dū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敦,怒也,诋也。一曰谁何也。从攴,[上亯下羊](chún)声。”形声字。本义是恼怒。另一义是呵责;呵斥。

荀子·议兵》:“有离谷不顺其上,则百姓莫不敦恶。”如果还有人违背习俗而不顺从自己的君主,那么百姓就没有谁不怨恨厌恶他。

关于呵斥的意义。清侯康《释敦》:“谁何者,谁呵也。汉旧仪宿卫郎官分五,夜谁呵,呵夜行者谁也……是其义与‘怒也’‘诋也’同。”巡夜的职官遇人会呵斥,谁?于是这个职官就叫“夜谁呵”,负责巡夜,遇到违反宵禁令的人就呵斥:“谁?”(具体也可以见《史记索隐》)所以,这里的呵斥,其实也包含有恼怒的意思。

本义之外,“敦”还有很多用法:

(1)督促;促迫。《孟子·公孙丑下》:“使虞敦匠。”派(充虞,孟子的弟子)督促(造棺木的)工匠。书面语我们常说“敦促”,即用此义。

(2)劝勉。《尔雅·释诂上》:“敦,勉也。”《汉书·扬雄传》:“敦众神使式道兮。”颜师古注:“敦,勉也。”劝勉众神作道的表率。

(3)勤勉。《管子·君臣上》:“上惠其道,下敦其业。”上面顺从君道,下面勤勉尽责。

(4)质朴;厚道;诚恳。如:敦厚;敦请。《老子》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河上公注:“敦者,质厚。”他的醇厚质朴啊,就像没有雕琢过的原木。

(5)亲密;和睦。《新唐书·王世充传》:“熊、谷二州在度内,不取,敦邻好也。”

(6)厚实;深厚。如敦实的身材。《楚辞·招魂》:“敦脄血拇,逐人駓駓些。”王逸注:“敦,厚也。脄,背也。”脊背肥厚拇指沾血,追起人来飞奔如梭。

(7)多;丰厚;丰富。《荀子·儒效》:“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知道了却不付诸实践,即使知识很多,也将会陷入困境。

(8)大。这是方言用法,《方言》卷一:“敦,大也。”钱绎笺疏:“陈郑之间曰敦。”

(9)注重;崇尚。《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说礼、乐而敦《诗》《书》”孔颖达疏:“敦谓厚重之。”崇尚礼乐而重视《诗》《书》。

(10)使劲地(把东西)放下。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自埋怨,自失笑,自解叹,自敦搠。”凌景埏注:“敦,把东西使劲地放下。搠,抛贯。”现在某些地区方言中,这个是常用义。

(11)通“殿”。在最后。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敦,假借为殿。”

(12)水名。在今山西省阳高县南。《山海经·北山经》提到过敦水。

此外,“敦”还是姓氏,《通志·氏族略五》:“敦氏,《陈留风俗传》:‘敦氏,姞姓之后。’《急就章》有敦倚。”

(二)duī。这个读音出自《广韵》。有法有四:

(1)独处不移貌。《诗·豳风·东山》:“敦彼独宿,亦在车下。”郑玄笺:“敦敦然独宿于车下。”朱熹注:“敦,独处不移之貌。”指:露宿将身缩一团,睡在那车底下。

(2)逼迫。《诗·邶风·北门》:“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王家差事逼迫我,衙门公务也都派给了我。

(3)治理。《诗·鲁颂·閟宫》:“敦商之旅,克咸厥功。”郑玄笺:“敦,治。旅,众;咸,同也。武王克殷而治商之臣民,使得其所,能同其功于先祖也。”(武王)治理殷商的民众安居乐业,如同先王伟大功绩一样。

(4)对。《庄子·说剑》:“今日试使士敦剑。”今天试使剑士们对剑。

(三)tuán。这个读音出自《广韵》用法有二:

(1)丛聚貌。《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朱熹注:“敦,聚貌。”芦苇丛生长一块,别让牛羊把它踩。

(2)通“团”。圆形的。朱珔《说文假借义证》:“以敦为团之假借,敦团声相转。”《诗·豳风·东山》:“有敦瓜苦,烝在栗薪。”团团葫芦剖两半,撂上柴堆没人管。

(四)diāo。读音出自《集韵》。通“雕”。画饰。《诗·大雅·行苇》:“敦弓既坚。”毛传:“敦弓,画弓也。”朱熹注:“敦、雕通,画也。”所谓的“雕弓”,指的是雕绘文采的弓。

(五)dùn。读音出自《广韵》。用法有二:

(1)竖。《庄子·列御寇》:“敦杖蹙之乎颐。”竖着拐杖撑住下巴。

(2)土堆。通“墩”。《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郭璞注:“今江东呼地高堆者为敦。”

(六)dào。这个读音出自《集韵》。通“焘(又读tāo)”。覆盖。《集韵·号韵》:“帱,覆也。或作敦,通作焘。”

(七)zhūn。这个读音出自《集韵》通“淳(又读chún)”。布帛的宽度。《集韵·准韵》:“淳,布帛幅广也。或作敦。”《荀子·君道》:“斗斛敦概者,所以为啧也。”王先谦集解引卢文弨曰:“敦即准概。”侯康《释敦》:“在布帛为敦制,在斗斛则为敦概,一而已矣。”各种量器量具,是用来造成统一标准的。

(八)tūn。读音出自《集韵》。用于词组“敦恨”。心不明。《集韵·魂韵》:“憞,憞恨,心不明也。或省。”

(九)duì。读音出自《集韵》。古代盛黍稷的器具。青铜制,盖和器身都作半圆形,合成球形。盖和器身有三足或圈足,流行于战国时期。

遇到这种青铜器,不要读错音。《礼记·明堂位》:“有虞氏之两敦。”郑玄注:敦,黍稷器。“

(十)tún。读音出自《集韵》。通”屯”。布陈;屯聚。《诗·大雅·常武》:“铺敦淮濆。”郑玄笺:“敦,当作屯。”在淮河高岸屯兵设围。《汉书·礼乐志》:“车千乘,敦昆仑。”有千辆车屯聚在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