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赤桥村的来历
据太原市文史研究学者王剑霓(发现晋阳西山大佛的第一人)考证,赤桥村早先叫韩村、刘村,也叫石桥村。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智伯、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四卿分霸,智家实力最强。智
据太原市文史研究学者王剑霓(发现晋阳西山大佛的第一人)考证,赤桥村早先叫韩村、刘村,也叫石桥村。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智伯、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四卿分霸,智家实力最强。智伯便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家,围困晋阳城(今太原市古城营村)。因城高墙厚久攻不下,智伯就掘渠南引发源于难老泉的晋水,北引汾河之水来淹晋阳城。就在洪水快要漫过城墙时,智伯军营反被水淹。原来,赵襄子在水临城下时,派人潜出城外,说服韩魏两家反戈,决堤放水冲垮了智伯军营。其中,晋水就从赤桥村流过,浇灌田地、洗草作纸,润泽方圆数百里,后人将其称为智伯渠。渠宽约4米,深约3米,用方石砌成,在村中央分成两股,一股经赤桥向北泻下,一股转弯欢腾东去。在赤桥村,造纸有着悠久的历史。立于晋祠内的《遵断赤桥村洗纸定规碑记》记载,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赤桥村民造纸已成规模,而造纸洗浆之水即为晋水,并形成每到清淤河道无水可用时,就到晋祠庙难老泉分水堰旁洗纸浆。因晋祠等村将难老泉两岸堤堰加高、砌筑石栏,赤桥人无法下河洗浆,便将河北岸拆开一道口子,双方由此引发争执。为维护村民利益,赤桥村村民上诉公堂。官司历时3年,从县衙打到省辕。最后,省辕指派阳曲、寿阳等数位知县实地考察,最终判定赤桥村胜诉。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几位村民为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刻成两块石碑,名曰\"洗纸公文碑\",一块置于晋祠院内,一块置于赤桥村兰若寺内。\"男人锅中蓬草,池中捞浆,女人携登持刷,贴纸上墙。家家户户,院内院外,房前屋后,一片金黄。\"可见,当时洗草造纸在赤桥村已是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