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体文和骈体文的区别
骈体文
骈体文讲究对偶,多用四、六字句,两句两句成文,好似两马并驾,故称“骈文”或“骈体文”。骈体文的主要特点有三:其一,着意对偶,辞藻华丽。即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其二,讲究平仄、声律,即所谓“善识音韵”、“皆逐宫商”(《南史·陆厥传》)。如:“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庾信《哀江南赋序》)其文四、六字句交错对偶,平仄相对,声韵铿锵,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其三,多用典故,引古类今。即如以上引文所见,皆一句一个典故,或正用其意,或反用其意,旨在以古例今,引古道今。
散体文
散体文的特征:(一)在句式上,散体文的基本特征是散行单句,并不特意追求排偶;虽也讲究文句的整饬,或用排偶,但仅如点缀而已。从整体上看来,是以散行单句为主的。
(二)在语言上,散体文并不特别讲究平仄和声律,不受韵律的约束。在散文发展的早期阶段,如先秦散文中,虽有韵散不分的现象;但随着散体文的发展成熟,韵散不再相杂。于是散文与韵文判然划境,自成一体。就语言文采而言,散体文崇尚朴质平易,所谓“况乎文章,述志为本”(《文心雕龙·情采》),所以强调“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并不着意于铺采摛文,追求“绣虎雕龙”似的华丽辞采。
(三)在表现手法上,散体文以叙事说理为主,不以铺陈描绘为能事。虽也往往熔史入文,以古鉴今;但其“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旨在“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并不像饾饤似的堆砌典故。这是它区别于骈体文的显著特点。概而言之:以散行单句为主,不重排偶,不拘韵律,不雕章琢句、铺采摛文,不着意堆砌典故,可以说是散体文在体式上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