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诸葛亮出川七年的典故

诸葛亮出川七年的典故

诸葛亮出川七年的典故

公元223年,南中地区的大姓雍闿,朱褒,叟帅高定等趁刘备病逝举兵反叛,酿成祸乱。南中,即今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州,云南及贵州广大地区。那是蜀国的后方,居住着今彝、傣、壮等兄弟民族的祖先,当时统称“西南夷”。

雍等人的叛乱活动,将直接影响蜀汉北伐中原,一统天下的大计。因此,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两年后,诸葛亮于公元225年春,率三路大军前去平叛。此次征战,史称“南征”。

南征中,诸葛亮亲率西路大军自成都顺岷江而下,至安上(今四川屏山)后掉头,向西进入越巂郡(今四川凉山州)。大军压境,叛军发生内讧,高定的部下杀了雍闿。诸葛亮趁势进攻,斩高定,平定了越巂郡。

夷人头目孟获领着乱军余部退入云南继续为乱。于是,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追击孟获。在交战中,他以攻心之策对付孟获,七次生擒,不加侮辱,又七次放走,让他再战,终于始孟获心悦诚服,归降蜀国。此事因而传为佳话。同年秋天,蜀军于滇池会合后,便班师回朝了。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自治的做法,首先封赐了一些“大姓” “夷帅”入官,使他们真心臣服,并为蜀汉效力。这样,缓和了民族矛盾,安定了社会秩序,又保证了蜀西南的统治,为北伐解决了后顾之忧。

另外,还移南中大姓武装劲卒青羌万余家到蜀,成为蜀汉的常备军,并从南中获取许多金战马,实现了西南“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政局。南征后,一些蜀汉军士留住西南,散居融合于当地民族,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带到了西南,促进了西南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