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历史上可以通航吗
历史上通航。
在古代,黄河航运发挥着重要作用。那时,黄河航运可以说是,南来北往,络绎不绝,形成一幅繁华热闹、船来舟往沸的繁荣局面。
黄河航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发生于黄河小北干流段的“泛舟之役”,这是我国第一次有记载的远距离大规模水上运输。
据了解,古代陆路交通不够发达,大规模的战争运输以及粮食等经济作物的运输都需要依靠航运。到了唐宋时期,由于有了隋唐运河,当时都城的粮食都是从南方调运,黄河并不是所有的河段都能够通行。由于唐宋以后,黄河灾难频发,主要是泥沙和洪涝的问题,宋代以后,黄河航运基本上处于停滞阶段,被元代的大运河所取代。由于都城的变迁,元、明、清三代都是靠运河航运,而且当时黄河泛滥加剧,黄河航运逐步淡出水运舞台。
依据黄河流域的特点,黄河可分为上中下游三个河段。我们今天只谈山东省流域的下游阶段。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韩茂莉教授表示,下游地段一直是运粮通道,主要应用于国家东西方向的物资来往。她说“三门峡在没有改造修建之前,航运经过三门峡的时候,大概有百分之七八十左右的船有可能在那里会翻覆,因此在航运上造成的困难非常大,但是尽管如此,水路交通在当时还是最廉价的。”此外,以黄河为主干,多条运河的修建使黄河可以和淮河以及长江联通,然后将长江淮河流域的物资运至黄河,再沿着黄河水道,实现水上的运输。
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河段总落差93.6米。由于黄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
据史料显示,历史上黄河的下游地段航运是比较畅通的。从河南一直到山东都有水上航运。对此,韩茂莉说“原来那样整个下游地带全线贯通,今天看来是不太可能了,加之黄河水道断流问题,也会影响黄河的航运。”
据了解,历史上并不存在一条从上游一直到下游的连贯性的航运。因为黄河不同的地段,险峻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全线贯通是不可能的。
“古代之所以依赖水运交通,主要因为陆路运输必须凿山,当时没有炸药,所以才依靠水运。而现在显然不是这样的情况。”韩茂莉表示。
后来,由于黄河的频繁改道和地上河的逐渐形成,再加上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黄河的航运价值逐渐失去。其实上世纪50年代还有量不算小的黄河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