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北京的地名为什么都叫桥

北京的地名为什么都叫桥

北京的地名为什么都叫桥

其实北京带桥的地名很多,比如天桥、厂桥、虎坊桥、半步桥、甘石桥、高梁桥等等,这些地方还真差不多都是因桥而得名,只是有的桥已经不在了。如果要问北京有多少桥,恐怕没人说得清,因为太多了,公路的、铁路的、跨河的、立交的,新的加老的、包括故宫里头的、和各大公园的景观桥,真要数清,恐怕不是一日之功。就算仅说古桥,一时半会儿也盘点不完。据《清代会典》记载“都城内外有水路大小桥梁共三百有七十”,这还仅是清代北京城桥梁的基本数目。其实北京的古桥,现存的多为明清所建,当然也有更老的,那今天就来看看谁最老吧。

从时间上来说,最早的应该是草桥,南宋时期就有了,当初金宋交兵,金兀术被岳飞打败,仓惶回逃,跑到草桥地界才扎住阵脚。金兀术正在思考计策,想利用这座桥抵挡岳家军,可这时岳飞却被南宋皇帝召回去了,金兀术得以平安回家。回去之后就奏请金国皇帝册封了草桥,并在河边建避风亭、虚设草桥关。不过这是民间传说,具体年代也无法考证。

金代,今莲花池东路有座会城门桥。会城门为金中都北城墙三座门中靠西边的一座,此桥因会城门而得名,是为了出入中都北城、跨莲花池水系而建。金代、海陵王完颜亮于1153年4月正式迁都北京,会城门桥应为同时期建筑。不过现在此桥已无存,跟现在的会城门桥不是一回事。如今离西客站北出口不远的会城门桥,是1995年新建的立交桥。

北京现存的著名古桥不少,但要论名气,卢沟桥说自己第二,恐怕没人敢说第一。卢沟桥也是始建于金代,海陵王迁都北京时,卢沟河渡口仅有一座浮桥,金大定28年(即1188年)决定改建成更坚固的石桥,明昌元年(1189年)四月动工,次年(1192年)三月完工,比会城门桥晚了几十年。不过金代的古桥在清康熙37年(1698年)被洪水冲毁了,康熙帝下令重修卢沟桥,今天我们看到的,即为清代所建。

再往下就是元代古桥了。在北海公园南门西侧、文津街东头、横跨于北海与中海之间,有一座金鳌玉栋桥,也称御河桥或金海桥,这是北京城区内最大的古石桥。它始建于元朝至元元年,也就是1264年(当然那会儿还叫大蒙古国)。最初架设的是两座木桥,中间用一舟船连接,船顺摆、两桥畅通;横过来放、两桥便断行。明弘治二年(1489)五月改建成提栈式九孔石桥,石桥两端立有牌坊,分别叫金鳖、玉蝀,故名金鳖玉蝀桥。还有北海公园内有一座永安桥,因为两端也各建有一座牌坊,横额上分别写着堆云、积翠,所以也叫堆云积翠桥,这也是元朝初年所建,清代曾重修。

西直门外的高梁桥也是元代的。高梁桥也叫高亮桥,与民间广为流传的“刘伯温建北京”、“高亮赶水”的故事有关。其实根本没那回事,高梁桥的岁数可比刘伯温和高亮大多了。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离此不远还有个白石桥,其实历史上的白石桥有三座(还不算白石新桥),金泰和五年(1205年)疏浚高粱河时曾修白玉石桥一座,在真觉寺附近;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在白石闸附近修了一座小白石桥,位于紫竹院水域;今真觉寺西侧的白石桥是清代复建的。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这是清末诗人易顺鼎的《天桥曲》中的一句、脍炙人口,说的是北京天桥儿。有首歌里唱道“天桥儿它没有桥”,其实天桥儿有桥,当然不是现在那个街中景观,过去真的有座桥,因为是供天子到天坛、先农坛祭祀时使用的,故称为天桥。此桥大约在元代建成,南北方向,两边有汉白玉栏杆,前身很高。光绪32年,高桥身被拆,改成了低矮的石板桥,1934 年全部拆除,桥址不复存在,仅作为地名保留了下来。

东城区地安门附近有一条东不压桥胡同,因东不压桥而得名。此桥建于元朝,时称布粮桥,传说这里是布匹和粮食的交易场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修建皇城时,皇城压住了桥身的一半儿,俗称东压桥。民国拆除皇城时改称东不压桥,意思是石桥不再被压。1955年,东不压桥被拆除,但留下桥拱,埋入地下。几年前,启动了玉河复建工程,又把东不压桥的桥洞给挖了出来。

后门桥也是很被大家所熟知的,它位于地安门以北、鼓楼以南,跨什刹海入玉河处。后门桥原名万宁桥,也称称海子桥、地安桥,最初为木桥,后改为单孔石桥,始建于元代的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代的漕运船可经万宁桥驶入积水潭。所以它当时是连接大运河与积水潭的水上交通枢纽,还是镇守码头的门户、大都城的水路咽喉,到了现在,它是北京中轴线上唯一保留下来的的元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