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曲小调起源
粤曲,是广府地区曲艺的代表,流行地区极广,凡粤方言区及有粤籍华侨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传唱。粤曲的崛起,是“半边天”(女性)的功劳。回顾粤曲的历史,可知“女伶”以粤曲唱红省港澳地区;一些不公开演出而以“艺术家”自诩的女性粤曲唱家(有人称她们为“交际花”)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要说最早记于古籍的广府曲艺人物,应数西汉孝惠帝时南海人张买(后被封南宫侯),他“侍游苑池,鼓棹为越讴,时切讽谏”(明欧大任(百越先贤志》)。汉代以后历代古籍皆有零星记载广府的曲艺。
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木鱼因腔调单调、少变化而落后于时代,创作、演唱木鱼的人渐少,后来木鱼只作为一种曲牌偶尔出现于粤曲演唱之中。龙舟歌,简称龙舟。其来源,一说是民间变木鱼歌腔调而创,始于顺德龙江;一说源于端午赛龙舟时向龙王唱的颂词。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职业艺人常手持一支上端架着木雕小龙舟的长棍作标识,胸前挂一副小锣小鼓,敲击节拍和唱,不用其他乐器伴奏。龙舟曲目有些以木鱼书改唱,有些是艺人自编自唱,内容广泛,也有编成曲本流传的。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编写“社会龙舟”、“政治龙舟”,成为宣传革命的文艺形式。后随着粤曲兴起,龙舟式微,仅作为粤曲中的曲牌偶尔唱之。但解放前夕仍有知名艺人龙舟棋、龙舟德、龙舟宁、龙舟会等。那时的流散艺人随街卖唱,赚取微薄收入,境况堪怜。
南音
南音也是广府曲艺的一种,由文人在木鱼、龙舟基础上吸收南词、潮曲某些特点创作出来,形成于乾隆、嘉庆年间。起初并无专名,到道光初年,叶瑞伯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