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诗外传概括
楚庄王赐其群臣酒。
日暮酒酣,左右皆醉,殿上烛灭,有牵王后衣者。后扢冠缨而绝之,言于王曰“今烛灭,有牵妾衣者,妾扢其缨而绝之。愿趣火视绝缨者。”王曰“止!”立出令曰“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为乐也。”于是冠缨无完者,不知王后所绝冠缨者谁。于是,王乃遂与群臣欢饮,乃罢。后吴兴师攻楚,有人常为应行合战者,五陷阵却敌,遂取大军之首而献之。王怪而问之曰“寡人未尝有异于子,子何为于寡人厚也?”对曰“臣,先殿上绝缨者也。当时宜以肝胆涂地;负日久矣,未有所效。今幸得用于臣之义,尚可为王破吴而强楚。”《诗》曰“有璀者渊,萑苇淠淠。”言大者无所不容也。———韩婴《韩诗外传》 楚庄王设酒宴赏赐他的群臣。傍晚时分,酒兴正浓,旁边侍候的人都醉了,大殿上的蜡烛也灭了,这时有人在暗中拉扯王后的衣服。王后摸到他的帽缨给揪了下来,对楚王说“这会蜡烛灭了,有人拉扯我的衣裳,我摸到他的帽缨揪下来了。赶快叫人拿烛火来,看被揪了帽缨的是谁。”楚王说“停!”马上下令“和我一起喝酒,谁不把帽缨揪下来, 就不够尽兴。”于是,没有一个人有帽缨了,也就不知道被王后揪下帽缨的是谁了。这样,楚庄王又与群臣欢乐饮酒,直到宴会结束。后来吴国兴兵攻打楚国,有一个人在战斗中常打头阵,五次冲锋打退敌人,取到敌方将军的头献给楚王。楚王感到奇怪而问他道 “我对你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恩宠,你为何对我这么好呢?”回答说“我就是早先在殿上被揪下帽缨的那个人啊。当时就应该受刑而死,至今负罪很久了,没能有所报效。现在有幸能做一个臣子理应做的事,并且可以为您战胜吴国而使楚国强大。”《诗经》上说“广阔的水潭啊,芦苇多么丰茂。”说的是宽阔伟大的胸襟,什么都能容得下的。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官员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旨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刹风景?”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绝缨宴”。七年后,楚庄王伐郑。一名战将主动率领部下先行开路。这员战将所到之处拼力死战,大败敌军,直杀到郑国国都之前。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赏赐,坦承7年前宴会上无礼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举全为报7年前不究之恩。楚庄王大为感叹,便把许姬赐给了他。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多施恩,少结怨,善恶总有回报。《说苑》卷六 复恩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居三年,晋与楚战,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奋,首却敌,卒得胜之,庄王怪而问曰“寡人德薄,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对曰“臣当死,往者醉失礼,王隐忍不加诛也;臣终不敢以荫蔽之德而不显报王也,常愿肝脑涂地,用颈血湔敌久矣,臣乃夜绝缨者。”遂败晋军,楚得以强,此有阴德者必有阳报也。戏曲“绝缨会”“摘缨会” 楚王宴客章华台,章华美人善歌舞。玉颜艳艳空相向, 满堂目成不得语。红烛灭,芳酒阑,罗衣半醉春夜寒,绝缨解带一为欢。君王赦过不之罪,暗中珠翠鸣珊珊。宁爱贤,不爱色,青娥买死谁能识,果却一军全社稷。楚庄王(旅)既平斗越椒之乱,回朝在渐台论功行赏,大宴群臣,命爱姬许姬敬酒。忽然风吹灯灭,小将唐狡酒后戏姬,被姬扯断盔缨,暗告庄王,庄王却令诸臣皆摘下盔艘,再燃灯火,释而不问。后晋楚交兵,庄王为晋将先蔑追袭,唐狡救驾报德。故事见《列国演义》及明笔花主人《摘缨记》传奇,传奇中唐狡作蒋雄。一名《晋楚交兵》、《功臣宴》及《绝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