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为什么说王禹偁是白体诗人

为什么说王禹偁是白体诗人

为什么说王禹偁是白体诗人

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宋初朝廷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酬唱,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唱酬成风,且编成了许多唱酬诗集,例如李昉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徐铉等人的《翰林酬唱集》等。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显然,这种诗风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王禹偁

王禹偁也被宋人看作白体诗人,但事实上他的诗风与李昉、徐铉等人却同中有异。王禹偁自幼喜爱白诗,早年写过许多闲适的唱和诗,然而他学习白诗并未囿于闲适诗,他更重视白居易的讽谕诗。尤其是在谪居商州时期,他相当自觉地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如《畬田词》、《秋霖二首》、《乌啄疮驴歌》等,其中《感流亡》一诗写“老翁与病妪,头鬓皆皤然。呱呱三儿泣,惸惸一夫鳏”的不幸,对他们“襁负且乞丐,冻馁复险艰。惟愁大雨雪,僵死山谷间”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更可贵的是,他在诗中还联想到自己“我闻斯人语,倚户独长叹尔为流亡客,我为冗散官。”这样,对他人的同情与自己的身世之感结合在一想,思想境界远胜于当时诗坛上常见的无病呻吟之作。

与白居易早年多写讽谕诗、晚年退而写闲适诗的创作历程相反,王禹偁的闲适唱和诗大多作于早年,他晚年自编《小畜集》是对这类诗收录很少,表现出深刻的自省意识。正是这种意识使他从宋初白体诗人的群体中脱颖而出,也使他从学习白居易进而以杜甫为典范。相传他曾因作诗偶合杜甫诗句而写下了“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之句(见《蔡宽夫诗话》),他还称赞“子美集开诗世界”(《日长简仲咸》)。对杜诗艺术境界的借鉴导致了对浅俗平易的白体诗风的超越,例如《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语言晓畅自然,而情感含蓄深沉,体现出杜诗风格因素向白体诗风的渗透。

从总体上看,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已初步表现出对于平淡美的追求。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清人吴之振说“元之独开有宋风气”,这个评价是合乎事实的。

宋初白体是宋初三家诗派的一支,白体诗的特点是效仿白居易作诗的一群诗人。诗歌主要模仿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人相互唱和的近体诗。所以白体诗一开始就具有闲适清雅的风格,多写流连风光、寄情山水的情怀。“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这首诗是王禹偁的《清明》写清明时节的闲适寂寥之感,而有浅近清雅,不觉空洞无味。似与“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相同的意境。

白体的代表诗人王禹偁,几乎是全面学白,但又有继有白居易讽喻和社会责任感。王禹偁的诗歌主题和诗歌类型都继承了白居易的诗歌,但是由于社会条件不同,人物的性格气质不同,王禹偁始终有股傲然之气,并不能做到“乐天保和,吟咏性情”如白居易那般洒脱自在。所以白体诗在王禹偁这里更多的有着兼济天下的志气和实现自我理想的抱负。“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从今莫厌闲官职,主管风骚胜要津。”所以从王禹偁这里看出,白体并不是一味寄情自然,而且关注社会现实,忧国忧民,闲适淡雅、浅切只是作品的风格,并不能埋没士人的志气风貌。

白体诗人重视诗歌针砭时弊的功能,提出美刺的口号,创作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另一方面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重视诗歌对个体生命的意义,主张“吟咏情性”0,突出了“缘情”的特质。陆讥《文赋》讲“诗缘情儿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吟咏情性,诗歌才能无微不至。王禹偁的《小蓄集》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睡会凭栏意。

这首诗既发吟咏之志又抒讽喻之怀。开篇的“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白体浅切清雅的风格展现。“江南依旧称佳丽”这里是用“依旧”二字表明自己是承旧 说,南宋词人谢眺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接着由“天际征鸿”想到“平生事”,是什么呢?就是诗人的志向抱负。王禹偁中了进士后,只做了长洲知县,无法实现胸中大志,可恨不能随征鸿孤飞,凝睇中无知音可懂,含蓄而深沉。

可以说王禹偁作为白体的代表,把白体诗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整体的精神风貌都展现了出来,由五代入宋的诗人大多继承了白居易的“吟咏情性”,但都内容空洞,诗风平易。而白体诗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白居易后期诗风的“放达”,而更多的强调“兼济”与抱负,恢复了“诗言志”的传统,王禹偁也不亏是北宋文学改革的先驱。所以王禹偁是白体的一个代表人物,也包含了大部分白体的精神气质,而白体的风貌也是我们见证宋文学改革的一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