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汉武帝时期武威郡有多大

汉武帝时期武威郡有多大

汉武帝时期武威郡有多大

武威郡名字由来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表彰大将霍去病的“武功军威”而得名,其前名为姑臧,春秋时为西戎占领,战国前秦时月氏人建城,后被匈奴攻破,建姑臧城,辖黄河以西的匈奴休屠王、浑邪王故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西汉大将霍去病西击匈奴,占了河西走廊,汉武帝刘彻设河西四郡之武威郡,即姑臧城改名武威郡(河西走廊东端), 武威郡自古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极其重视之地,过金城兰州翻过乌鞘岭入古浪峡到凉州就是一马平川的堆积平原,东临省会兰州,西通张掖,南依祁连山,北接腾格里沙漠。武威郡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极其重视的地方,古时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重地之称。 从西汉至唐用过武威、西凉等名作为行政区划,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隋末的大萧都曾在此建都。而后为西夏陪都,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隘,河西都会,一度是北方的佛教中心。 西汉武威郡,治姑臧县(今武威市凉州区),领姑臧、武威(今民勤县东北)、宣威(今民勤县西南)、婿次(今占浪县北)、朴刺(今古浪县东)、苍松(今武威市凉州区东)、休屠(今武威市与民勤县交界的四坝与九墩间)、鸾鸟(今武威市凉州区西南西营河水库北)、张掖(今武威市凉州区东南)、媪围(今景泰县芦阳镇与麦窝间)10县。属凉州 东汉武威郡,属凉州,13县原领姑臧、武威、宣威、揟次、朴箚、休屠、鸾鸟、张掖、媪围、仓松(苍松更名)10县;由安定郡划人鹯阴(鹑阴县更名)、祖厉(今会宁县马家堡)2县;由张掖郡划人显美县。 三国魏武威郡,治姑臧县,领姑臧、武威,宣威、 揟次、朴箚、休屠、鸾鸟.张掖、仓松、鹯阴、显美、祖厉12县。此后至北周,为历代凉州治所。 西晋武威郡,治姑臧,领姑臧、仓松(今武威市凉州区南)、揟次(今古浪县北)、宣威(今民勤县西南)、显美(今永昌县东南)、祖厉、番禾(今永昌县)、骊靬,(今永昌县西南,后2县由张掖郡划入)8县 十六国前凉(354—376年),后凉(386~403年),南凉(397~414年)、北凉(397—439年)均都于此。 北周武威郡领姑臧、昌松、白山、力乾、安宁、广城、焉支7县。 隋开皇三年(583),废郡,所属各县直隶凉州。大业三年改州为郡。隋武威郡治姑臧县(今武威市凉州区),领姑臧、昌松(今武威市凉州区东南)、番和(今永昌县)、允吾(今永登和天祝县)4县; 凉州治姑臧县(今武威市凉州区)、领姑臧、神鸟(今武威市南)、昌松(今古浪县西北)、嘉麟(今武威市西北)、天宝(今永昌县)5县; 唐武德二年,唐拥有武威郡,改为凉州。天宝元年(742)复为武威郡,属河西节度使管辖。乾元元年(768)复为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