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验 > 山前绝句译文

山前绝句译文

山前绝句译文

《山前绝句》这首诗和苏轼被逼招供的“供词”《山村绝句》第二首云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厥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苏轼的供词就是“此诗意言山中之人饥贫无食,虽老犹自采笋蕨充饥,时盐法峻急,僻远之人,无盐食用,动经数月……以饥盐法太急也。”

此诗表现出了忧国忧民,但由于有心人等刻意挑剔,苏轼的文字罪就在所难免了。同样的“罪诗”还有很多,若细细去品读,便会发现中国的文字罗网是何等的残酷,而中国文人在文字罗网中的挣扎又是多么的无力与和可笑。

苏轼被捕后生死未卜,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他的儿子苏迈每天都会去监狱给他送饭。但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就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什么坏消息,就改为送鱼,以便心里早作准备。一天,苏迈因银钱用尽,需要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给了一位亲戚代劳,却忘记告诉了他与父亲暗中约定之事。这一天,这个亲戚正好得到了一批腌鱼,就在饭里给苏轼送了鱼。苏轼见到鱼后大吃一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弟苏辙写下了诀别诗两首,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这两首诗很快就传到了神宗的手上,据说,神宗当时读了诗,动了慈悲之心,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而那些想置苏轼于死地的人,再罗织罪名,也就无济于事了。

仁宗太后在临终时对神宗说,“苏氏兄弟选中进士,先皇非常高兴,说他为子孙找到两位相才。如今,他们不但没有受重用,还被小人陷害,苏轼无非是作了几首小诗,发了一点牢骚,这只是这些文人的习性,你可不能冤枉无辜啊,否则先皇在天之灵也不会安心的。”神宗听后非常感动,为遵从仁宗太后的遗嘱,他决心放了苏轼。

此案历经了四个月,虽然最后苏轼没有被蒙冤死去,但是此案发生期间也牵连了一大批官员,他们大多都遭贬或罚铜。这是苏轼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一次,也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文字狱。诗案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苏轼由当初的“奋厉有当世志”“致君尧舜”,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