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是什么意思
烽烟,读音为fēng yān,汉语词语,意思是火台报警之烟,指战争,出自《东周列国志》第二回。
烽烟是什么意思?详细介绍
烽烟,读音为fēng yān,汉语词语,意思是火台报警之烟,指战争,出自《东周列国志》第二回。
烽烟解释
火台报警之烟,指战争。
烽烟出处
1、南朝·陈·徐陵《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广陵京口,烽烟相望。”
2、唐·姚合《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营》诗:“从今雟州路,无复有烽烟。”
3、宋·欧阳修《寄王仲仪龙图》诗:“威行四境烽烟断,响入青山号令传。”
4、鲁迅《集外集拾遗·好东西歌》:“南边整天开大会,北边忽地起烽烟。”
5、清·周亮工《樵川城中》诗:“林边桑柘好,何地认烽烟。”
6、《东周列国志》第二回:“虢石父献计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强盛,恐彼入寇,乃于骊山之下,置烟墩二十余所,又置大鼓数十架。但有贼寇,放起狼烟,直冲霄汉,附近诸侯,发兵相救,又鸣起大鼓,催趱前来。今数年以来,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启齿,必须同后游玩骊山,夜举烽烟,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