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是什么意思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茶经是什么意思?详细介绍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茶经》全书7000余字,分为上中下3卷,共10章节。《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中期以前茶叶发展、生产、加工、品饮等方面的情形,并深入发掘饮茶的文化内涵,从而将饮茶从日常生活习惯提升到了艺术和审美的层次。具体来说,上卷三节分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中卷一节,为“四之器”。下卷六节,分别为“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茶经》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学术著作。在书中,陆羽还设计和制造了一套专用于烹茶和饮茶的茶具。《茶经》出现后推动了茶道的盛行,并影响到其后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世界三大茶书之一。
茶经内容简介
全书共计三卷,七千余字,分十类: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一之源,主要介绍我国的主要产茶地及土壤、气候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二之具,介绍制作和加工茶叶的工具。三之造,讲茶的制作过程。四之器,介绍煮茶、饮茶器皿。五之煮,讲煮茶的过程、技艺。六之饮,讲饮茶的方法和茶品鉴赏。七之事,讲我国饮茶的历史。八之出,详记当时产茶胜地,记载了全国四十余州的产茶情况,并品评其高下位次。九之略,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应省略何种。十之图,则主张把上述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张挂在店旁墙壁上,使茶人对茶的本源、制茶工具、茶的采制、烹饮器具、煮茶方法、茶的饮用、历代茶事、茶叶产地、茶具省用等看在眼里,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悦,这与端来一瓢一碗,几口喝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茶经创作背景
茶经创作过程
陆羽二十一岁时决心写《茶经》,为此开始了对茶的游历考察,他一路风尘,饥食干粮,渴饮茶水,经义阳、襄阳,往南漳,直到四川巫山,每到一处,即与当地村老讨论茶事,将各种茶叶制成各种标本,将途中所了解的茶的见闻轶事记下,做了大量的“茶记”。
经过十余年,实地考察三十二个州,陆羽最后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开始对茶的研究著述,历时五年写成《茶经》初稿。以后五年又增补修订,这才正式定稿。此时陆羽已四十七岁,前后总共历时二十六年,才最终完成《茶经》。
茶经成书时间
关于《茶经》的成书时间,学界素有争论,大致有四种说法。第一说公元761年,这一年陆羽上元辛丑作《陆文学自传》,其中提到“茶经三卷”。第二说是公元764年,因为《茶经》中提到陆羽自制风炉,其足铭文有“圣唐灭胡明年铸”,因此有人认为《茶经》最早成书于同年。第三说是公元775年。年代推断依据源自唐代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遇陆羽著《茶经》一事之记载。第四说是公元780年,认为《茶经》最终刊刻付梓成书应是在公元780年前后。
茶经作品鉴赏
茶经作品思想
精行俭德
陆羽说茶最适宜“精行俭德”的人饮用,就是说喝茶的人必须是精神专一的人,至少喝茶的时候要静心,做事也应该有这样态度,是一个认真的人。第二个,喝茶的人是比较自律的,不会给别人增加麻烦,践行自律。第三个方面,喝茶人的品德应该是简朴的,而不是追求奢华的,非常低调,内敛谦逊,这样的人最配喝茶,最适合喝茶。第四个方面是淡泊名利,能够守住自己的操行。所以《茶经》出现了第一次关于茶道精神的四个关键字:精行俭德,可以理解为:精为精诚专一,行为践行自律,俭为品性俭朴,德为淡泊守德。
陆羽认为:要喝到好茶,就要花足够的心思,茶的时令、造法一旦有所误差,喝起来不仅不能提升人的精神,反而会喝出病来,受其累其害,最终失茶。对茶的追求不能南辕北辙,因为茶需要人赋予它新的生命与价值,为此,人也要有足够虔诚的态度。
修身养性
陆羽所主张的茶道是功效性、修养性的茶道,就是饮茶有利于强身健体,有利于陶冶情操,其目的是追求正身,这可从《茶经》中知之。《茶经》开宗明义讲的就是茶的功效:“茶之为用,味至寒,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与醒胡、甘露抗衡也。”在《七之事》一章所列举的四十七个事例中,记载茶可以强身健体的例子有十六个之多。这就说明,陆羽强调茶的功效性是倡导饮茶的根本、是承载茶道的基础。因此,陆羽茶道的核心是注重修养性,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自然思想
经过《茶经》的描述,从茶的实物到器血,再到水的选择,以及各地风俗的呈现,茶的华夏版图也变得清晰可见,到最后形成的是茶的图腾与仪式,《茶经》所要表达的意图也十分明了:人要把自己的精神融合在格物运化之中,只有与自然浑为一体,才能再回到自然。
茶经艺术特点
《茶经》语言具有浓郁的色彩美。作者除了直接采用准确的颜色词来描述茶色之外,还采用了一系列暗含色彩意义的语词,将茶的各种色泽通过隐喻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茶经·五之煮》中有一段关于茶汤精华“沫饽”的描写:“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鐏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 ”
《茶经》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将茶叶品鉴行为上升到更高的审美境界。恰当生动的具象引领读者进入想象空间,形成无限美的意象。《茶经·五之煮》:“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 ”作者用“鱼目”“涌泉”“腾波鼓浪”三个具体的物象描绘了煮茶时沸腾的不同状态:开始沸腾时是如同鱼眼般小小的气泡,开合之间发出微微的声响;接着煮,锅边冒出像涌泉一样的水泡,有咕噜之声;再煮,沸腾的水像翻腾的波浪,声音又大又急。文本虽然不是写声音,但形象生动的具体物象描写仿佛使人感受到煮茶之时水沸腾的样子,声音由微弱变得强烈,煮茶状态呈现出由静到动的美感。
《茶经》语言的形式美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用词简洁干净,言简意赅。二是大量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方式。这些修辞方式的使用不仅将茶叶品评的标准、技艺生动地描述出来,更使文章具有一种行文结构上整齐划一的美感,呈现出内在和谐的行文气韵。
茶经后世影响
茶经中国影响
《茶经》的问世对促进唐代及后世茶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茶叶的开山之作,后世文人“大都以《茶经》为经”著书立说。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艺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自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叶专著陆续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事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茶谱》、张源的《茶录》,清代刘源长《茶史》等。
陆羽的《茶经》是一部开创之书,《茶经》因此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学著作,而且是最早、最全和最完整的。
茶经国际影响
截止2021年4月,《茶经》的译本,除英语、法语之外,还有意大利语、捷克语、匈牙利语、乌克兰语、日语、韩国语、越南语等译本。据相关新闻报道,《茶经》应该还有俄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等译本,累计译本应该至少在13种以上。不少国外读者以茶或者《茶经》作为切入点逐步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茶经作品评价
明代朱权在《茶谱》中说“惟陆羽得品茶之妙,著《茶经》三篇。”
唐代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肯定了《茶经》教人品饮的功绩。书说“季疵之始为《经》三卷,繇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俾饮之者,除痟而去疠,虽疾医之,不若也。其为利也,于人岂小哉!”宋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陆羽传》中说“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郝遐龄《茶说》认为“茶见于《食经》《食志》《尔雅》诸书,至陆羽始专以经名之。……嗣是而茶之品益贵,功益大,用益广焉!”
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中肯定了陆羽为写《茶经》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努力,认为“《七之事》比较全面地收集了从上古至唐代有关茶的历史资料,这在当时的印刷出版条件下,是很不寻常的事。”
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认为《茶经》“书之所载,犹其粗也。夫茶之为艺下矣,至其精微,书有不尽,况天下之至理欲求之文字纸墨之间,其有得乎?”意指《茶经》所写只是表面东西,隐藏在内的细微、精微的道理未能全部表达出来。明代鲁彭认为《茶经》讲的都是具体实用的技术。他在《刻茶经叙》说到“今观《茶经》三篇,其大都曰源、曰具、曰造、曰饮之类,则固具体用之学者。”
明代徐同气《茶经序》用问答的方式对茶经作了客观评价。说《茶经》 “奥质奇离”,文字非常好。认为《茶经》确切说应该只是一本专著,不能作为万世之“经”。因为“凡经者,可例百世,而不可绳一时者也。孔子作《春秋》,七十子惟口授传其旨,故《经》曰,茶之臧否,存之口诀,则书之所载,犹其粗者也,抑取其文而已。”又说“经者以言乎其常也。水以源之盈竭而变,泉以土脉之甘涩而变,瓷以壤之脆坚、焰之浮烬而变,器以时代之刓削、事工之巧利而变。其骘为经者,亦以其文而已。”
明代吕兆禧在《吕锡候笔记》中说到“陆羽《茶经》七之事所集茶事虽备。如王褒《僮约》:武阳买茶,许慎《说文》:茗,茶芽也。张华《博物志》:饮真茶,令少眠睡。沈怀远《南越志》:苦涩,亦谓之过罗。四事在唐世之前,然皆不载。”
徐献忠在其《吴兴掌故集》谈及《茶经》,认为“湖州,生……梁州同。今时茶品已定,与唐时不同,大抵南产优而绝无用团者,紫笋、旗牙、雀牙之品大著矣。羽所谓常州,即阳羡也,与顾渚故同,而湖茶亦必先顾渚,其他亦未必如羽所云。”意思是说现在茶类不再是唐朝的团茶,品饮技术不再适合;并认为湖茶除了顾渚第一外,其它茶叶品质等次也并不像陆羽所说。张谦德的《茶经》也说“若鸿渐之《茶经》,君谟之《录》,可谓尽善尽美矣。第其时,法用熟碾细罗,为丸为挺。今世不尔,故烹试之法,不能尽与时合。”清代陆廷灿在《续茶经》也认为“《茶经》著自唐桑苎翁,迄今千有余载,不独制作各殊而烹饮迥异,即出产之处,亦多不同。”
茶经版本信息
茶经唐宋
在茶学史上,现存史料里,最早提及陆羽《茶经》的是唐代的皮日休,据他的说法,茶经共三卷:「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饮之者除痟而去疠。」所言次第和今本《茶经》全同。
到了宋代,陈师道提出有家藏一卷本、毕氏三卷本、王氏三卷本、张氏四卷本等四种,都是因为繁简有别。陈氏并据上述诸本合校成了新钞二篇本。可知宋代以来,《茶经》即有各种不同版本。大致现存《茶经》有四种,一是有注本最早为宋代左圭本、二是无注本,传世惟有百卷《说郛》本、一是增本,即在^茶器﹀卷加入《茶具图赞》,最早为明郑思本,后来有《宜和堂》本。四是删节本,即割裂删节原文,历来代有明代王圻本。这四种版本里,有注本是《茶经》主流。
现存宋本有左圭《百川学海》本,文中已有完备注文。后代《茶经》多属此版。
茶经明代
明代对《茶经》,从嘉靖起至万历年间,开始做增添工作,大致上是在原有《茶经》以后附加其他资料,而名之为《茶经外编》,例如吴旦本、孙大绶本、汪士贤本。此外,也有在《茶器》卷后加入《茶具图赞》者,使之一如正文,如明郑思本、宜和堂本。更有删节本,即割裂删节原文,如王圻《稗史汇编》本。
茶经清代
清代《茶经》刊刻大致和前朝大致相同,《茶经》大多保存于丛书里,较少单独翻刻。值得注意的有二:
一最特殊者为雍正年间,福建茶官陆廷灿的《续茶经》,冠《茶经》于卷首,以己作续之,全据《茶经》之次第分章,补录《茶经》以后的历代史料。
二至于最完备的《茶经》版本当为清末常乐所刊《陆子茶经》本。书后附刻史料多达二十三种之多,历代无出其右。本书近承欧阳勋等景刊,裨益良多。
三删改字句:自古以来,茶界视陆羽《茶经》为至宝,不敢作任何更动,唯有《四库全书》本。以犯「胡」讳而略有更动。
茶经民国
民国以来,《茶经》流行状况大致上和前朝相同,有二点值得别记录:
一大量以珂罗版影印古茶书:拜受科学之赐,不必重行刻版,即可景印古书,于是左圭《百川学海》本、《华珵百川学海》本等高价值的版本都翻印流通。
二张宗祥校《说郛》本:校刊精良。这是唯一无注本,颇资研究参考。
茶经中国台湾
中国台湾茶史上最早从事《茶经》工作者为林荆南,他在一九七六年,即据张宗祥刊本,将《茶经》今注今译,这是近代最早的茶经译注本。
接着是张迅齐在一九七八将日本布目潮渢的《中国之茶书》里的《茶经》译成中文,一九八○年朱小明根据日本福田宗位的《中国之茶书》,将《茶经》译入《茶史茶典》里。此后《茶经》的译注就没有进展了。
倒是张宏庸的对陆羽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整理工作,计已出版的有《陆羽全集》的辑校工作、《陆羽茶经丛刊》的蒐录古书工作、《陆羽茶经译丛》的收录外国图书、《陆羽书录》的总目提要、《陆羽图录》的的文物图录,以及《陆羽研究资料汇编》的相关史料整理。可惜后来并未继续刊载研究成果,使整个陆羽的研究悬宕未完。
茶经中国大陆
中国大陆对于陆羽的研究始于八零年代,短短的几年,陆羽就有数个译本:邓乃朋《茶经注释》张芳赐赵从礼喻盛甫《茶经浅释》傅树勤欧阳勋《陆羽茶经译注》蔡嘉德吕维新《茶经语释》吴觉农《茶经评释》周靖民校注《陆羽茶经校释》。八年内有六个译本,这是在整个陆羽研究里,任何一个国度都没有出现的大丰收状况。可见中国大陆的潜力着实惊人。
茶经作者简介
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苎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733年出生,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