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卧佛寺的由来
香山以北2.5千米左右便是卧佛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时称兜率寺,后又称大昭孝寺、洪庆寺、十方普觉寺等,因寺中有一元代铜佛最为著名,俗称卧佛寺。卧佛寺的铜卧佛长五米多,神态安祥,表现其大彻大悟,心安理得的内心世界,是罕见的艺术珍品。
这个卧式像是释迦牟尼临终前的纪念像,身后的12尊圆觉是他的大弟子,整组群像叙述了如来佛于娑罗树下向12弟子嘱托后事的故事。
据记载,元代至元年(1321年)时用工七千,冶铜二十五万千克铸就此佛。
进山门二进院为三世佛殿,殿两侧各有银杏树一棵,距今已千年有余,树围可数人合抱,高盈数丈。秋天银杏树叶渐渐变黄,飘洒铺地,故此又有黄叶寺别称。
从佛殿出来往西走,在老虎洞和寿安山之间,有一条山沟,因过去盛产樱桃得名樱桃沟。不远处有个巨大的岩洞,可容纳20多人,称作白鹿岩。
相传早在辽代的时候,有个骑着白鹿的仙人到这里游玩,因为风景秀丽不愿离开,就住在这里,因而称这里为白鹿岩。
樱桃沟花园的门额上写着鹿岩精舍,就是由这个传说演变而来
北京卧佛寺的由来
十方普觉寺,位于北京市西山北的寿牛山南麓、香山东侧,距市区30公里。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以后历代有废有建,寺名也随朝代变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为普觉寺。由于唐代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后来元代又在寺内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涅盘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